盗版岩与酒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97|回复: 0

商周断代质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8-22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Think Simulation
商周断代质疑
作者:上士闻道 发表日期:2004-07-31 18:21:41
http://forum.cul.sina.com.cn/cgi-bin/viewone.cgi?gid=43&fid=1149&itemid=11817
 
作者:魏晓明

夏商周断代工程告一段落,发表了阶段性的研究报告,认为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对于这一个结论我有不同意见。

首先我想肯定断代工程使用的方法是科学的,其基本点是根据可靠的已知资料对历史事件发生的日期进行若干限定,限定条件越多,得出的解越少,历史事件发生的实际日期必须满足所有有效的限定条件。举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为例,断代工程的专家们选取了碳14测年作为第一个限定条件(同位素测年);考古发现证明决战发生在甲子日作为第二个限定条件(考古学);伶州鸠的那一段“岁在鹑火…”的叙述作为第三个限定条件(天文学)。

虽然方法是科学的,但是实际应用会有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资料是否真实。上述三个限定条件中的前两个一般没有不同意见,断代工程的专家们认可的伶州鸠的叙述的可靠性却很值得推敲,事实上,持这种怀疑态度的也不止我一人。

我现在要做的是增加两个限制条件,证明牧野之战不可能发生在1月20日,因此可以否定伶州鸠的叙述(或者是对其叙述的理解)的可靠性,进而推翻武王伐纣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

所增加的第一个限制条件就是军事上实现的可能性,要知道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它必然要符合基本的军事原则,这个军事原则是: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统帅绝不应该在滴水成冰的日子里发起大规模战役,因为这牵涉到后勤供给的困难和难以承受的非战斗性减员。

众所周知,24节气的制定是依据地球的公转,因此节气的转换基本固定在阳历每月的5号和20号左右。1月20日应该是在24节气的大寒,是冬至过后整整一个月,也就是在四九的第三天左右。安阳地处中国北方,北方人有句俗话:“三九四九冻死狗”。试想武王怎么会在手都伸不出来的三九、四九天挥师千里到安阳去与以逸待劳的纣王大军决战?怎么能想象一个连军事ABC都不懂的武王(包括军师姜尚)可以打赢那场惊天动地的血战?

当然,不在寒冷的天气用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原则,凡事总有个万不得已。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在寒冷天气长途奔袭敌人取得胜利的战例也是有的,那就是唐朝末期的李愬雪夜袭蔡州。但是这次战役与牧野之战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李愬袭蔡州是万人的小部队轻装奔袭130里,可以利用大雪天气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而武王是十几万满载兵车辎重的大军(仅仅西周的部队就有四万五千人),跋涉1300里寻求与敌军主力的决战,根本不可能奇袭;其次,李愬袭蔡州之前先有许多铺垫,比如示弱、声东击西,给敌人以错觉,使其认为不可能直接攻击蔡州。而武王则是直接传檄天下声讨纣王的罪行,声言要打,根本没打算奇袭,所以武王没有万不得已的理由非要在寒冷的天气用兵。除此之外,蔡州位于今天河南汝阳县和汝州市一带,而安阳要向北大约两个纬度,天气更冷。尽管李愬袭蔡州取得巨大胜利,我们还是可以读一下史书是如何描述这次行军的,“时大风雪,军旗为之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读到这些文字,即便你是坐在家里暖气旁边的考古学家或者天文学家,怎能不感受到天寒地冻长途跋涉的艰辛!

或许你可以说武王伐纣那一年是一个暖冬。即便是一个暖冬,天气也可能随时转冷,按照当时天气预报的水平,一个优秀的军事家绝不能用十几万将士的生命来赌天气不会转冷。即便是一个暖冬,野外也是比较寒冷的,按照常理,武王应该选择温度比较高的下午发起攻击,可是无论是周书还是史记都记载着决战攻击是在“昧爽”发起的(昧,闇;爽,明也,谓初晓尚暗之时),也就是说决战攻击是在一天中最冷的黎明时分发起的。武王有什么理由要选择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和这一天中最冷的时刻发起攻击呢?

所增加的第二个限制条件是汉字反映的历史真实。毕竟天文学家和考古学家不是军事学家,或许不能认同前述军事原则,但是作为中国人对汉字的理解决不会因人而异。史书在叙述牧野之战的时候用了一个无论是在此之前还是之后都是独一无二的词:“血流漂杵”(“杵”,古代的一种棒形兵器,形如杵)。使用这个词必然是基于战场上的实地观察,也就是说真的看到了“血流漂杵”。这里用的“流”字说明战场上的血液是液态的,“漂”字说明血液表面的杵是漂动的,这怎么会是在“三九四九冻死狗”的时候?即便是暖冬岂不也应该是“积血没杵”而不是“血流漂杵”?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武王伐纣并不是在1月20日,进而可以断定公元前1046年的判断也不可靠,因为年份和月日是基于同一个计算。事实上,司马迁在史记中已经直接指出牧野之战发生在“二月甲子昧爽”,也就是阳历三四月间,这样一个合理的记载却被主观地忽略了。专家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失误主要是倾倒于天文学判断年代的方法的科学魅力,太想把这个方法用于夏商周断代,以至于忽略了对伶州鸠的叙述(或者是对其叙述的理解)的可靠性的考察。在我看来,虽然断代工程中可能没有军事学家和语言学家参加,为什么不能向有关专家请教呢?毕竟这是国家投入巨资的一项文化工程啊。

欢迎访问我的主页:http://weixiaoming.vip.sina.co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盗版岩与酒 ( 京ICP备05053585号 )

GMT+8, 2024-11-29 08:53 , Processed in 0.0913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