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版岩与酒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908|回复: 8

胆略——个人眼中的阿尔卑斯风格攀登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9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作者:Mark Twight/James Martin
译者:airfox

  回顾历史,美国的攀登界历来不大看的上阿尔卑斯式攀登,相反它们更多的报道大都侧重在大墙攀登和围攻式攀登上。当然,也有例外,梅斯纳尔的喜马拉雅探险就得到了在首页发表的礼遇,但还有很多伟大山峰的快速,轻装的成功攀登只得到了几行报道。以下所列事件当然不能穷尽阿尔卑斯式攀登史上的所有进步,但它们确确实实影响了笔者个人的攀登风格。

  阿尔卑斯式攀登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成为一门高度发展的艺术.但如果没有那些敢于梦想的先辈们的攀登,这门艺术也绝对不会演化到今天这种境地---他们早在二战以前就已经攀登了艾格尔峰北壁(Eiger 3970m) ,马特洪峰北壁( Matterhorn  4478m),Grands Jorasses北壁(4205m)及阿尔卑斯山区其它北壁. 今天当我们继续攀登这些经典路线时,不由的对于先辈们当年以相当粗糙的装备纵横于未知地带的胆略生出由衷的敬意。

  二战以后,在每个著名的”壁”的已有路线之间都出现了更新更难的路线。Walter Bonatti于1962年在勃朗峰( Mont- Blanc)的Grand Pilier d’Angle北壁开创了阿尔卑斯地区最难的混合路线之一。这是走向未来的大胆一步,它为1963年Grands Jorasses的Walker Spur路线冬季首登和1964年的Whymper Spur新路线(和Michel Vaucher)提供了训练基础。

  随着才华的增长和训练技术的进步,许多原本需要三天才能完成的路线被越来越家常便饭的在一天内搞定。梅斯纳尔1969年以9小时Solo完成Les Droites北壁Davaille路线开创这一潮流。此时,短冰斧上弯曲镐尖的出现才不过三年,反向弯曲的镐尖还只是一个梦想,冰匕首(Ice Dagger)则是常见的第二工具。

  到了七十年代,在阿尔卑斯及其它地区开始出现了大量的陡峭冰攀,包括著名的Pilier d’Angle的Cecchinel-Nomine路线,Les Drus的Northeast Couloir路线,以及Mont Blanc du Tacul的Super Couloir。与此同时,冰瀑攀登在北美开始快速发展。随着工具,技术,知识的进一步发展,这些路线上开始出现速度更快的攀登以及不用绳子的Solo。

  由于山峰并没有变得更高更难,阿尔卑斯攀登者们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了速度和风格的纯粹方面。对攀登者们来说,4到6个小时Solo完成Les Droites北壁已是小菜一碟。为了打发剩下的18到24小时,他们开始在一次马拉松式的连续攀登过程中将几条线路连接起来。1983年冬杰出的法国阿尔卑斯好手Christophe Profit 连续21小时不停顿的完成Les Droites, Aiguille du Talefre, Grandes Jorasses(by the Shroud)北壁。Patrick Gabarrou则于1989年独自穿越了勃朗峰并攀登了沿途的七座北壁。

  阿尔卑斯地区历史上的连续攀登记录在1996年达到顶点---Patrick Berhault和Francois Bibollet完成了最艰难的路线组合,Les Droites(Colton-Brooks),Grandes Jorasses(Colton-McIntyre),Pilier a’Angle(Cecchinel-Nomine),以及勃朗峰南壁的Hyper Couloir。虽然世界范围内还有许多其它的连续攀登路线,但Climber们在阿尔卑斯地区们已完成了他们的然诺,现在他们的眼光开始转向别处,寻求更大的挑战。

  90年代早期阿尔卑斯地区出现了相当难的冰壁路线。Andy Parkin和笔者1992年在Aiguille des Pelerins北壁开创了Beyond Good and Evil路线。Scott Backes和笔者一年以后在Aiguille Sans Nom北壁攀登了一条新路线,并定级它的难度在Beyond之上。Andy和Francois Marsigny开创了几条类似的路线。最难的是在Dent du Caiman的Alaskan Freeway(1998年)。每条新路线都比上一条更精彩。

  和欧洲的进展同步,极限阿尔卑斯攀登在其它地区也开始发展。George Lowe 和Chris Jones 1974年在加拿大落基山6000英尺的North Twin北壁做了一次令人瞩目的尝试 。攀登进入困境,无法撤退。食物和燃料短缺,厌食,装备掉落,是Lowe的意志和Jones的“高度生存潜能”最终让他们完成了攀登。即使到了二十世纪行将结束之际,这一线路仍然无人重复完成。对于那些养于深闺之中,尚未被机械手段肆虐的北美高山,确实需要象这条线路这样认真的投入。
      
  1977年Georage Lowe和Michael Kennedy搭档首登了位于阿拉斯加的Mount Foraker南壁的Infinite Spur.这一海拔17,000英尺的尖峰路途遥远,有10,000英尺左右的困难的垂直攀登,而且下撤路线不易.两人只携带了最少的保证安全的装备在山里连续呆了整整11天。
      
  高难度的技术阿尔卑斯式攀登在阿拉斯加地区开始于1981年3月,代表是Mugs Stump和Jim Bridwell首登(截止本书写作时为止,也是唯一的一次攀登)了莫斯之牙(Moose’s Tooth)的东壁。这一路线极大的扩展了众多Climber的想象力,包括我自己在内,同时也粉碎了其它许多人的自负。紧随其后Mugs很快完成了猎人峰(Mount  Hunter)北壁。一般首登的荣誉未列于其名下,因为他未能连续登顶,但Mugs一直视此为自己最佳的一次攀登。他和Paul Aubrey轻装(包括两个露营袋,一个吊床)搞掂了这一4,000英尺的陡壁。难度大约在5.9,A3,90-95度冰壁,在接下来的13年里这一地区没有任何攀登达到过同等难度。

  Mugs将他的轻装-快速的风格应用于世界各地,并在1991年以15+小时Solo完成Denali 的Cassin Ridge将这一风格推到极致。他证明了技术熟练,适应良好并且有着开放心态的Climber可以以单次冲击的方式完成最伟大的路线。Mugs启蒙了整整一代北美的阿尔卑斯登山者,不幸与1992年在Denali的冰裂缝坠落事故中遇难。

  追随Mugs的脚步,快速轻捷的技术线路攀登在阿拉斯加地区日益普遍。1994年Scott Backes和笔者72小时往返完成猎人峰北壁Deprivation路线,Steve House和Eli Helmuth紧随之后于1995年36小时往返完成Denali的6000英尺的First Born on the Fathers and Sons Wall。House还在1996年14小时Solo完成了Denali西坡西北壁的7000英尺新路线--- “此曲只应天上有”(Beauty is a Rare Thing)。1997年他和Steve Swenson一起完成了Denali南壁的一条3000英尺的路线---命名为Mascioli’s Pillar。难度定级5.10,A0,90度冰壁,30小时往返完成。

  在阿拉斯加地区积累了足够的单次冲击攀登经验后,Steve开始作出更大胆的尝试------携带甚至更少的装备。1998年6月,在St. Elias地区Mount Logan的卫峰---海拔17,000英尺的国王峰(King Peak),他和Joe Josephon一起开创了一条7100英尺新路线。两人背包加到一起的总重只有30磅。只用了一条9.1mm的绳子,往返35小时快速完成。

  这一时期在其它地区,Rolando Garibotti和Doug Byerly以阿尔卑斯方式完成了巴塔哥尼亚(Patagonia)菲兹•罗伊(Fitzroy)北壁37个绳段的Tehuelche路线。Rolo说以纯粹的阿尔卑斯方式攀登才是”对如此宏伟壮丽山峰的公正和尊敬的做法“。BC出发往返48小时完成。

  在阿尔卑斯式攀登中增加高海拔的因素,情形会变得相当复杂。在喜马拉雅地区应用轻量级攀登战术最早可追朔到1895年Alfred Mummery在南迦帕尔巴特的尝试。1957年奥地利人Hermann Buhl和Kurt Diemberger完成布洛阿特峰(Broad Peak)的攀登证明这种轻量级的攀登方式是成功的。

  1975年,梅斯纳尔和彼德•哈伯勒(Peter Habeler)完成了喜马拉雅攀登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以纯粹的阿尔卑斯方式3天往返完成缥缈峰(Hidden Peak, 即加舒布鲁木I峰,8068m)。那时候,所有其它的8000m级山峰都是采用了缓慢,铺设固定路绳,预设营地的方式攀登的。梅斯纳尔和哈伯勒剪断了同安全的脐带,将攀登带入前所未知的世界。

  3年以后,两人首次完成珠峰无氧攀登,当然这次是作为一次大型围攻式攀登的一个组成部分。两个月以后梅斯纳尔Solo了南迦帕尔巴特的Diamir Face.。然后在1980年无氧Solo了珠峰,他在BC以上的3天攀登里绝对没有得到任何支持。自此,阿尔卑斯攀登者们的眼界豁然开朗,他们开始将轻捷的攀登风格应用于喜马拉雅,欧洲人在高海拔阿尔卑斯式攀登中一时处于统治地位。

  1982年Doug Scott, Roger Baxter-Jones和Alex McIntyre来到从未被攀登过的希夏邦马南壁。他们以阿尔卑斯式方式完成攀登,中间三次露营。攀登的激情一时汹涌而出,速度开始成为高海拔攀登的新风气。

  1985年是喜马拉雅攀登史上令人惊奇不已的一年,Benoit Chamoux 在以16小时Solo了布洛阿特峰仅仅几天之后,又用23小时完成了K2的Abruzzi Spur。Eric Escoffier在一个月的时间里连续攀登了K2, 缥缈峰以及加舒布鲁木II峰。这几次攀登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阿尔卑斯式方式,因为他们利用了其它攀登者的脚印和已有的固定路绳。但每次攀登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知识。

  Erhard Loretan 和Escoffier一起攀登了K2。前一年的秋天,Loretan同Norbert Joos一起完成了安纳普尔那(Annapurna)东山脊路线。两人在7000至8000m高度的山脊上溜达了7.5公里,在8000m以上露营两次,最后完成穿越,从北壁下撤。完成K2以后,Loretan同Jean Troillet和Pierre-Alain Steiner一起首次在冬季完成了道拉吉里(Dhaulagri)东壁的攀登,用时36小时。为全年的攀登划上了一个句号。

  以上的每一次攀登,Loretan都在精减装备,一直到无背负攀登道拉吉里。这一被Voytek Kurtyka称之为 ”night naked”方式的攀登在1986年8月达到顶点,Loretan和Troillet完成了非凡的43小时往返珠峰攀登。

  除了无氧速度攀登外,8000m级的山峰上也出现了技术攀登。两位加泰罗西亚人,Nils Bohigas和Enric Lucas完成了Rene Ghilini和Alex McIntyre曾经尝试过的安纳普尔那I峰宏伟的南壁路线(McIntyre 1982年在从南壁下撤过程中被落石击中身亡)。这一对胆大包天的家伙在南壁上呆了6天,在7100m左右经历了最困难的攀登(5.9,A2,80度冰壁)。再往上转向波兰人路线,登顶后仅用一天下降回到BC(8000英尺垂直壁)。

  加舒布鲁木IV峰(7925m)2500m落差的西壁(也叫Shinning Wall),在80年代早期出现了多次尝试。1985年Voytek Kurtyka和Robert Schauer以阿尔卑斯式方式攀登了这座大墙,可惜距离顶峰只差百尺之遥。他们在西壁的顶上被风暴困了两天,粮尽水绝。两人都开始产生幻觉。Schauer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只乌鸦,一直在自己的身体上方盘旋,等待着啄尽每一丝肌肉。风暴过去后,他们放弃了无法完成的的登顶使命,选择下攀求存,。

  8000m级山峰上最后一条路线值得注意之处在于它开创了斯洛文尼亚人统治喜马拉雅攀登的时代。1991年,两位狂热而又有眼光的斯洛文尼亚攀登者Marko Prezelj和Andrej Stremfelj无后援On-Sight完成了的令人生畏的干城章嘉(Kanchenjunga)南山脊路线。Climber兼作家的Stephen Venables称其为”史上最大胆的一次冒险”。这三次攀登---干城章嘉,Shinning Wall和安纳普尔那南壁概括了在任何山峰上以阿尔卑斯式风格攀登所需要的投入和信心。

  Prezelj和 Stremfelj紧随干城章嘉的成功又用53小时往返完成了极度危险的門隆則峰(Menluntse,7181m) 2000m落差的东南壁路线。虽然海拔高度没有到令人尊敬的8000m,但象門隆則峰这样的山峰近年来已成为技术攀登的主要场所。

  Mike Fowler和Victor Saunders在1987年做了一次富有远见的尝试, 用7天时间完成了巴基斯坦境内的Golden Pillar of Spantik(7028m)。这一高差2100m的西北柱线路拥有20多个绳段的Scottish Grade V级甚至更难的aid路线.保护点多不可靠,质地较差的岩石和薄冰使下降锚点异常难寻,这条线路确实需要非常的专注和投入。

  相比之下,印度境内的Changabang(6864m)虽不需要那么投入,但技术上却比Spantik更难。连续多段为Scottish Grade IV级V级线路,中间数段难关为VI级---在典型的英文保守陈述中是“困难”的意思。1997年,恶虐的天气及风雪妨碍了这一落差1600m的路线的攀登。在经历了一天的各自攀登后,Mike Fowler和Steve加入了Andy Cave/Brendan Murphy组合,他们一起用了超过一周的时间完成了最终的攀登。期间许多次露营都只能是“修身养性”式的静坐,而且暴露在持续不断的风雪中。下攀又用了另外六天,在此其间Murphy由于坠落身亡。Fowler后来将此次攀登称为“这辈子最大的冒险”,但同时也承认这次是有点 ”玩大了”。

  这里所讲述的极限攀登的故事会让你对现代阿尔卑斯式攀登有所了解,从中可以感觉到这种风格的许多适当的原则。不难看出,曾经昨天还只能被围攻的路线,最终可以无背负轻装 (night naked style) 单次冲击完成。天才而又心智开阔的阿尔卑斯攀登者们在既光荣又苦难的努力中一步步前进。

  注:节译自 <<Extreme Alpinism --- Climbing Light,Fast,&High>>,1999年出版

  声明:原作者和出版者拥有版权。本译文仅供业余攀登爱好者交流使用。商业网站及传统媒体请勿转载。限于本人水平,必有疏漏,请大家批评指正。
发表于 2005-4-9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好文章。
Mike Fowler 似乎应当是  Mick Fowler,是那个和Paul完成四姑娘北壁的英国家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9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好。好。当中国的攀登者能够开始把这些攀登作为自己的目标时,扩展他们
的眼光有你一功。

Grandes Jorasses 好象有比较固定翻译了,可能是“大卓拉斯”。

应该是Mick Flower.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9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鼓掌。
追随前辈们的风格,先拿家门口的小山头练练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0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Airfox, 有没有打算把整本书译了出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11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整本书的翻了出版就 "玩大了",工程浩大的说。这个没想过。偶只是一时看的兴起,忍不住随手译一段过过瘾。不过这确实是本好书,如果能纠集一帮仁人志士群策群力, 将全文译出,对开拓中文世界攀登者们的眼界应该会很有帮助的......

To 风&mh:名字是打错了,应该是Mick Fowler---攀登幺峰的那个家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2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阿尔卑斯风格的绝佳诠释
What really matters in the vertical world of Alpine style is not how high you get - but how you get there.

大牛 Steve House
http://www.k2climb.net/story/ExWebInterview-SteveHouseRidingonthewildsidepart1Apr12005.shtml
http://www.k2climb.net/story/ExWebInterview-SteveHouseRidingonthewildside,part2Apr42005.shtml

他solo k7时,背负包重4K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3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Think Simulation
问问花皮瓜他们愿不愿打头出版这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8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born from the simulation
阿爾卑斯式攀登

文:陳家麟 Steven Chen

什麼是阿爾卑斯式的攀登?
世界上所有的攀登形式都源自於阿爾卑斯式攀登, 舉凡健行、攀岩、冰攀、冬攀、混合攀登(冰岩混合地形),甚至是滑降(雪)都是起源於十八世紀的阿爾卑斯式攀登。

定義
阿爾卑斯式的攀登並沒有嚴格的定義,但它通常是指在高山的環境之下,以個人或兩三人的小隊來爬山,以輕便的裝備,快速的行進速度前進。在中途不靠外界的補給;也不需要架設固定繩索以方便反覆地上昇下降來適應高度與補給物資,他們一鼓作氣爬上山頂並且平安回來,若是不能登頂就拆返。

In high-altitude climbing, alpine style means to tackle a high peak in the same manner as one would tackle an alpine peak, i.e. without massive build up of people and materials and without siege tactics.

由來
阿爾卑斯攀登顧名思義是起源於歐洲阿爾卑斯山的登山方式,十八世紀時誕生在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區,隨後成為世界性的活動。

從1786年到1865年間幾乎所有海拔3000~4000公尺以上的山頭都被一一的征服了,後來世界登山界稱這段時期為阿爾卑斯的黃金時代。

阿爾卑斯攀登的特色

冰、雪、岩的混合地形
由於阿爾卑斯山山勢險峻;高海拔處終年積雪,登山者需要使用到不同的技術才能克服途中各種不同的冰壁、雪地、岩壁、冰河等地形。所以阿爾卑斯登山家除了平時必需做好攀岩與冰雪地的訓練之外,也必須有很好的腳程與心肺能力。

light & Fast 輕便.快速
快速
行動迅速可以減少危險,特別是在天氣多變的高海拔山區,行動迅速表示比較能快速通過危險的環境。一般而言;在高海拔很多的山難都是因為停止行動時才會遇難。

阿爾卑斯攀登通常是適用於路程較短或交通方便的山區,因為交通便利所以登山者就不必準備過多的裝備。由於重量減少了;也使得隊伍的行進速度會變快。另外;交通便利也縮短了登山的路程,登山者能夠快速的上山;然後快速的下撤。

輕便
為了講求行進的速度,以免過重的裝備或食物壓垮自己!阿爾卑斯登山家必須將食物儘量的精簡,裝備也儘量的輕量化,把不必要的裝備通通捨棄不帶,只帶必要的裝備。輕量化的同時也就是表示,他們吃的、喝的、燃料、裝備都沒有多餘的量,所以他們不能出錯!一旦出錯就沒有挽回的餘地。阿爾卑斯登山家所選擇的裝備是一門高深的學問,該攜帶什麼裝備也是高度的藝術,這全憑登山的的經驗。必要的裝備對於阿爾卑斯攀登而言是一件大但是所有登山中所需要的技術裝備、食物、飲水、急迫露宿等裝備一應俱全

行動快速有幾要必要條件:腳程要快,裝備要輕便

繩隊
繩隊作業也是阿爾卑斯式攀登的一項特色,阿爾卑斯攀登通常是結兩人或三人的繩隊,有時候為求行動迅速也可能不結繩隊,這完全依照當時的情況而定,例如:隊員的攀登能力、路線的難度與風險來決定。

阿爾卑斯精神

獨立自主
阿爾卑斯攀登是最符合運動精神的一種登山方式,阿爾卑斯登山家必須儘可能只靠自己來完成登山的旅程。包含:登上所需要的裝備必須自行背上山,沒有挑夫來幫忙你背裝備!阿爾卑斯攀登像是個人式或小組的游擊戰,沒有後勤的火力支援。

公平原則
登上山頂的方法有很多種,有的人是坐直昇機直上山頂、有人是把重裝備留給挑夫去背,自己空著手或輕裝攻頂,有的人靠著別人架好的繩索;再用上昇器來通過困難的地形。這些方式都降低了登山的難度與挑戰性,也失去了登山原本的義意。

例如:1983年美國遠征隊攜帶拋繩火箭經由西藏的東坡並克服了一道1070公尺的岩壁而登上聖母峰頂。我們知道;若是沒有這些裝備或工具的話光靠自己的力量是無法爬上山頂的。但是;這樣的成就對於山峰而言是否公平?對於其它的登山者是否公平?

阿爾卑斯式的攀登路線上並不會事先架設好繩索,也不會有人把你拖上山,攀登者必須憑著自己的經驗與技術來克服所面臨的困難地形。這對於山而言是最公平的方式!

原本世人認為阿爾卑斯式攀登通常只適用於路程較短或交通方便的山區,就像阿爾卑斯山區,因為交通便利所以登山者就不必準備過多的裝備,也使得隊伍的行進速度會變快。同時交通便利也縮短了登山的路程,登山者能夠快速的上山;然後快速的下撤。

當世人將眼光焦點注目在喜瑪拉雅山區的同時,遠征形攀登成為主流,而阿爾卑斯攀登逐漸被人遺忘。人們認為阿爾卑斯式攀登並不適合像喜瑪拉雅山區這樣龐大而偏遠的山區。直到1980年義大利登山家雷恩霍.梅斯納首次以阿爾卑斯式攀登並且不帶氧氣登上了聖母峰頂後,人們才重新重視這種輕便、快速,不需要龐大後勤支援的登山方式。

雖然;在喜馬拉雅山區也是可以使用阿爾卑斯式的攀登來登頂,也有許多人宣稱他們是用阿爾卑斯攀登來征服喜馬拉雅山區的高峰。但是;相對而言難度就會高出許多,成功的隊伍也自然比較少。因為;喜馬拉雅山除了高海拔需要高度適應之外,多變的天候也是影響是否能成功登頂的一項主要因素,通常穩定的天氣週期不超過3~4天,但是路程卻可能要花上 6~8天(甚至更多)才能走完,非常容易在行程還沒走完時就會因天候因素被迫折返,所以;想要用阿爾卑斯攀登方式一次就成功登頂的機會實在很低。

對於現代的登山家而言;登山的藝術就是應該選擇一種正確方式來爬山,阿爾卑斯式的攀登雖然好,但有時登山者也應該有些彈性,不可死板。

請記著!並非人人都有能力以阿爾卑斯式攀登來爬山!阿爾卑斯登山家是:聰明的、能幹的、經驗豐富而且是訓練有素並且積極投入的運動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盗版岩与酒 ( 京ICP备05053585号 )

GMT+8, 2024-11-25 20:40 , Processed in 0.09318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