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的户外攀登线路是于2003年初开始开发的--西山由于管理局的抵触情绪,所以当时想找个“没人”的地方。:)
现在富民的路线经过近4年的开发,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难度系统。初步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攀岩区。
但现在也出现了一些开发时没有考虑到的问题,现列举1,2。
1 线路的损耗问题
其实在刚开始开发的时候就曾经出现过顶链和挂片被取掉的问题。当时只是再补上而已,也没有再发生。估计是当地人好奇的缘故。可是近2年来频繁发生,我们是否应该认真思考呢?为什么只有最简单的和攀爬人次最多的路线发生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补上后还会被取走?取走挂片的人想法和目的是什么?每一位到富民参与攀岩活动的人为这个岩区做了什么?(环境?当地经济?线路爱护?)
作为线路的开发者,线路的价值不仅是满足5个,50个人或者5年,10年的兴趣。否则法国不会有100年的攀登史。每一个攀登者的无私付出和自我约束才是攀岩区长久存在下去的基石。
2 攀登氛围的问题
也许是受老的攀登世界的影响,对于自己的攀登格言是“climb more than talk."
现在的昆明攀岩氛围我以为有以下几种类型:
a 攀岩者,他们对攀登有天生的嗅觉,无条件喜欢石头。愿意学习一切有关攀登的知识,刻苦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攀爬技巧。
b 攀岩爱好者,时间和经济相对稳定,对攀登有自己的成熟想法,脚踏实地。攻克心目中的线路是他们最大的愿望。
c 攀岩爱好者迷,通过报纸,书刊,网络等媒体初步了解了这项运动,出于沟通渠道的问题,没能完全融入攀岩者和攀岩爱好者这个群体。但对所有这项运动所带来的氛围上瘾。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他们更多是在岩壁下大声的加油,或者制作各类美食。可爱的一群人。
d 商人,出于商业动机,在缺乏专业装备和经验技术的情况下满足“客户”们的刺激,惊险需求。可敬的一类人,所有的运动最终依靠资本的运作,未来也许依靠你们。
e 客户,付出自己的金钱和时间,把生命交给从不了解的陌生人。潜在的以上4类人。
f sprayer,参研过不少技术类书籍,对几乎所有的攀登事件了如执掌,谈吐超群,组织能力强。关键,大哥们,攀岩是要爬的,不是靠说的。
最后,请各位能了解,攀岩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你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就请遵守基本的游戏规则,共同爱护和保卫我们大家的攀岩家园才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安全的攀登才能体验到攀岩的所有乐趣。